转自:贵州日报
近年来,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,预防结直肠癌,早期筛查尤为重要。
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周晓倩提醒,胃肠镜筛查是消化道健康的“侦察兵”和“守护者”,能在无声处发现致命隐患。
肠镜可阻断癌变之路
近日,59岁的胡女士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肠镜切除了肠道息肉,经过术后检查,切除的息肉属于早期癌变。“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次劫后余生,没想到平时不痛不痒,毫无症状,竟然是早期癌症。”胡女士说。
“消化道犹如人体内的‘生命通道’,而胃肠镜正是深入探查这条通道的精密内窥镜,其核心价值在于早期癌变的识别。它能直接观察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肠及结直肠的内壁黏膜,发现高达90%的消化道病变。”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周晓倩说。
周主任介绍,息肉与癌变有着密切的关系,绝大多数结直肠癌遵循“正常黏膜→息肉(腺瘤性)→癌变”的过程(通常需10—15年)。“阻断癌变”的原理很直接,肠镜检查中,医生一旦发现息肉,尤其腺瘤性,可立即使用专用器械通过肠镜工作通道将其微创、精准、完整地切除。这就相当于在癌变之路的萌芽阶段(息肉阶段)彻底铲除隐患。因此,定期的肠镜筛查和及时的息肉切除,是预防结直肠癌最直接有效的手段。
展开剩余69%“相较于CT、钡餐造影等间接影像学检查,胃肠镜具备可视化和治疗一体化优势,高清内镜可清晰识别小至1—2mm的早期癌变、微小息肉、糜烂、溃疡等,结合靶向活检,可对病变性质做出准确判断。”周主任说。
高危人群如何进行筛查
“早期胃癌患者接受规范治疗后,5年生存率超过90%,意味着绝大多数可达到临床治愈;而一旦进展到中晚期,5年生存率骤降至不足30%。因此,主动筛查十分重要,特别是高危人群。”周主任解释,高危人群一般包括几个方面,如年龄、家族遗传史等。其中,无论男女,消化道肿瘤风险随年龄显著升高。40岁以上人群,推荐每3—5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。
另外,在家族遗传史方面,一级亲属(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子女)患有消化道癌,尤其是胃癌和肠癌的,风险显著增高。建议将筛查年龄提前至35岁或比家族中最早患病者年龄早10年开始,并遵医嘱缩短筛查间隔。
在肠胃疾病史与感染史中,长期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,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根治。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溃疡、胃息肉、手术后残胃……这些属于胃癌前状态的疾病,需定期胃镜随访(如每1-2年一次,具体遵医嘱)。炎症性肠病,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,病程越长、范围越广,癌变风险越高,需定期肠镜监测。
此外,对于肥胖、2型糖尿病等情况,研究显示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相关。这类人群也属于高危人群,需要纳入筛查。
“除了已经知道的消化科病史和其他高危因素,如果出现身体异样情况,同样需要筛查。”周主任说,如呕血、黑便(柏油样便)、持续大便潜血阳性、便中带鲜红或暗红色血。持续、无法解释的消化道症状,吞咽困难、吞咽疼痛,持续上腹痛、消化不良、早饱感,持续腹泻、便秘,或两者交替,大便形状变细、变扁,不明原因的体重显著下降,不明原因的贫血(尤其缺铁性贫血),腹部摸到包块等,这些症状往往提示消化道已存在较严重病变,应及时检查。
舒适化检查减轻痛苦
“没症状就不用查。”“胃肠镜太痛苦,受不了。”“做一次,以后都不用做了。”“年轻,癌症离我很远。”……面对胃肠镜筛查的种种常见误区。周主任强调,早期癌变往往悄无声息,胃肠镜筛查的核心价值在于发现无症状的早期病变。等到出现报警症状,常已错过最佳时机。例如,我国结肠癌发病率在45岁以后有明显提升,按照息肉转成癌变的过程至少需要十年以上。那么,如果患者在40岁左右选择参与筛查,就能将结肠癌扼杀在“摇篮”里,治疗意义非常重大。
“现在推行的是舒适化检查,尽可能降低检查中出现的痛苦感受,但是并没有一项检查可以适合所有人,建议有胃肠镜筛查意愿的市民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。”周主任说,无痛胃肠镜极大提升舒适度,消除紧张恐惧感,减少检查中因恶心、呕吐、疼痛引起的身体扭动,有利于医生更从容、细致、彻底地进行观察和操作,提高检查质量。
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梅
(《重视筛查 呵护胃肠道》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,转载请注明来源,未经书面授权许可,不得转载或镜像。)
转自:贵阳日报
发布于:北京市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