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细胞俗称白血球,是血液众多成分中的一种,在人体内主要起到抵抗病菌入侵的作用。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低于4.0×10^9/L。白细胞减少症通常指的是粒细胞减少症,包括中性粒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的减少,其中最主要的是中性粒细胞减少。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可受年龄、运动、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.5×10^9/L,儿童低于1.5×10^9/L,婴幼儿低于1.0×10^9/L;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.5×10^9/L时,称为粒细胞缺乏。
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病因
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病因有很多,包括细菌感染、病毒感染,药物因素(如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、抗甲状腺药物等),免疫性因素(如原发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征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),消化系统疾病(如肝硬化、脾功能亢进、肝炎等),以及血液系统疾病(造血系统恶性肿瘤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)。近年来,随着人们饮食及生活习惯改变,环境污染加重,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逐步升高。
1.感染:细菌、病毒、立克次体、寄生虫感染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,细菌包括伤寒杆菌、志贺菌、布鲁氏杆菌、结核分枝杆菌等;病毒包括普通的呼吸道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、流感病毒等,也包括HIV、EBV、CMV等;寄生虫包括黑热病、疟疾等。其中病毒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。多数情况下,病毒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较短暂,一周左右均能恢复,但在EBV和HIV感染中,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可以延长。
展开剩余69%2.药物: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药物包括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(如烷化剂、抗代谢药物)、解热镇痛药(如氨基比林、布洛芬、吲哚美辛等)、抗生素(青霉素、氯霉素、磺胺类药物等)、抗精神病药(氯丙嗪、三环类抗抑郁药等)、抗结核药(如异烟肼、对氨基水杨酸、利福平、乙胺丁醇等)、抗甲状腺药(如甲巯咪唑、丙硫氧嘧啶)、抗癫痫药(如苯妥英钠、卡马西平、苯巴比妥等)、降糖药(甲苯磺丁脲、氯黄丙脲等)、降压药(如卡托普利、甲基多巴等)及一些中草药等。此类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和(或)贫血,药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停药2周以上多能恢复,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持续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。
3.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:常与结缔组织病相关,潜在疾病可引发更显著的中性粒细胞减少,而患者粒细胞增生情况正常。
4.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:叶酸、维生素B12及铜缺乏等均可引起程度不一的白细胞减少。
5.骨髓衰竭或血液肿瘤:对于任何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患者,建议完善骨髓穿刺检查,排除骨髓衰竭性疾病(如再生障碍性贫血)或血液肿瘤(如急/慢性白血病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淋巴瘤、多发性骨髓瘤及实体瘤骨髓转移等)。
6.其他原因: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脏肿大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。
白细胞减少的危害
白细胞是人体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,尤其中性粒细胞是身体主要的免疫防御细胞,当中性粒细胞减少时,身体对细菌、真菌、病毒等病原体的防御能力显著下降,最突出的表现是容易引发各种感染,感染症状为发热、寒战、咳嗽、气促等。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皮肤、口腔黏膜和肺,其感染的危险程度则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。此外,皮肤黏膜的完整性、组织血供及患者的影响状态等,也决定了感染发生的危险度。
如何应对白细胞减少
发现白细胞减少时不必过于紧张,尽早就医,明确白细胞减少的病因,积极配合治疗。如为放射性或化学物质等引起白细胞减少,应立即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物质;如为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,则停用可疑药物。
首先,个人应加强防护,注意卫生,养成勤洗手的卫生习惯,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,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,预防感染。如中性粒细胞数低于0.5×10^9/L以下,应采取保护性隔离,注意鼻腔、口腔、肛周清洁,避免皮肤损伤。如中性粒细胞数低于0.2×10^9/L以下,要积极预防胃肠道感染,做好餐具消毒、饮食卫生及避免进食生冷食物等。
其次,可借助一些治疗方法帮助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和功能,从而增强免疫系统的保护能力。第一种方法是通过饮食调理帮助提升中性粒细胞的数量。患者可以多进食富含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,高蛋白质食物如肉类、鱼类、豆类等可提供足够营养支持中性粒细胞的生成。此外,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也是必要的,如维生素C、锌等对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有一定影响。第二种方法是使用生长因子,这是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一种常见方法。生长因子疗效明确,可以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分化,帮助恢复中性粒细胞数量。这些生长因子通常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,从而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水平,缩短粒细胞缺乏的病程。第三种方法是免疫抑制剂,如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免疫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,可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。
白细胞减少症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,需要引起高度重视,尽早掌握白细胞减少症的相关知识,从而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和治疗来降低其危害,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。
(作者系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师)
转自:南宁日报
发布于:北京市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